|
|
|
|
海南省管辖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是全国人大授权省政府管辖其海域的唯一省份。立足于“海洋大省”的独特省情,省委省政府在建省伊始就作出了优先发展海洋渔业的战略决策,历届领导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渔业产业升级,使我省渔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沿海渔民构建起“黄金海岸带”,开发性渔业和名特优新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品加工和水产品市场运行态势良好,优质名牌水产品享誉祖国大江南北,飘香日、韩、欧美和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产品加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
一、我省海洋与渔业暨水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
2010年我省渔民克服寒潮、台风、强降雨等恶劣气候和柴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60.6万吨、总产值25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因受台风影响增加不多,下同);海洋渔业增加值133.18亿元,同比增长7.5%;海洋捕捞总产量108.29万吨、总产值9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水产品加工出口量11.2万吨、出口创汇4.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26%、16.89%。全省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21公斤,名列全国前茅;全省沿海渔业乡镇人均收入9530元,高于全省农村人均收入,大批渔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0年全省水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8家,水产品加工能力75万吨,其中出口加工企业40家,出口加工能力56万吨,出口量上升,从2006年开始,水产品出口额超过天然气,位居全省出口产品的第一位,占农副产品出口额的85%;海南水产品质量抽检名列全国前茅,出口额居全国第六位,创立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对虾、罗非鱼和热带海水鱼类等品牌。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全国水产品出口出现了负增长2.2%,但我省受金融危机影响滞后,加上组织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拓欧美、日本以外的新兴市场,因此,我省水产品出口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当年出口量达11.2万吨,出口值4.03亿美元,出口额居全国第六位。其中,罗非鱼出口量约8.4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因此,在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尤其我省水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问题及对策和建议,推进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既是深化我国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推动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要需。
二、我省水产品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是水产品加工产业高级化程度低。
(一)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所谓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水产品加工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水产品加工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海洋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与整个海洋经济发展相适应。据此,我们认为,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存在如下不合理的问题。
1.我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管理中协调机构“缺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集合都离不开管理部门的协调,这种协调要么由政府职能部门担当协调者角色,要么由行业协会来担当。但目前我省对水产品加工产业间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以致水产品加工产业间关联水平不高。在我省,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订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经济部门,但没有也不可能单独设立职能部门对水产品加工产业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2.传统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但尚存不尽合理的矛盾。
以海洋渔业为例,在我省水产品加工产业中,海洋渔业既是我们的传统水产品加工产业,也是海洋经济发展最快的先导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省海洋渔业不存在问题。因为依据产业经济学原理,衡量产业合理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以该产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来判断结构合理与否。
(二)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总体偏低
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从—种合理化状态上升到更高层次合理化状态的发展过程。在加强我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过程中,要全力推进水产品加工产业高级化,为发展我省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奠定新的产业基础。如同一般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一样,我省水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发展也是一个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由低级化到高级化,循序渐进和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只是矛盾的表现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或对策存在差异而已。
1、海水产品加工集约化程度低。据资料记载,2003年我省海水产品加工企业有222家,同期广东有1111家;2001-2003年广东海水产品加工产值分别为89.56亿元、113.98亿元、120.63亿元,为同期我省海水产品加工产值的12倍、13倍、11倍。现实表明,海水产品加工集约化程度低,是制约我省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海水养殖缺乏科学规划。海水养殖业是海洋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产品加工的主要原料来源,也是我省海洋渔业的强项。但是近年来,由于各市、县在积极发展海水养殖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产量,缺乏养殖规模限制和科学规划,虾池建设无序,不顾容量盲目发展,取水和排水无计划,致使养殖环境恶化,影响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
在海南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虽说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但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近三年来,银信部门对海南省海洋渔业贷款额不足,制约了海南渔民造大船、改善海水养殖基础设施和提高养殖技术。到目前为止,海南100匹以上远海作业的船只仅180艘,高位池4000亩。船只少、吨位低、规模小,难以成为一个增长极。
(二)开发不全面,结构不合理
海南省在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开发方面主要偏重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衡,海洋运输、水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旅游等方面开发不够,结构不合理。
(三)中心渔港建设滞后,港口经济圈没有形成
中心渔港及一级渔港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属地方政府出资建设项目。农业部现在操作的渔港建设模式是由中央国债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共同建设渔港。目前我省渔港建设也是国债资金和地方市县政府配套资金共同出资。如,儋州白马井、琼海潭门、文昌清澜、乐东岭头四个渔港共投资19051万元,其中国债10020万元,地方市县政府配套资金9031万元,资金具体组成如下: |
|
|
|
|
|
地方市县政府基于财政收入等原因,配套资金往往无法到位;且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渔港建设资金实际投入往往会超过其预计投资,例如潭门中心渔港预计市县配套资金投入3728万元,而该部分实际投入已高达1.4亿元。这种情况下,地方市县政府基本上无力独自承担渔港建设,基本上都是由企业作为项目建设业主,垫付资金建设渔港,市县政府给予补偿。现在琼海潭门中心渔港就是采用这种模式,由海南省政府国资委属下的海南南海现代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现代渔业公司)垫资建设的,200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重组后的现代渔业公司将按照目前琼海潭门中心渔港的建设模式,以中央国债专项资金和自有资金为注册资本,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垫付渔港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建设渔港,继续承建儋州白马井、文昌清澜、乐东岭头等渔港。
(四)技术人才少,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研发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海南目前拥有的技术人才总量较小,2010年海南省水产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272人,而且高级人才所占比例较低,仅为4.16%。海洋科研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企业尚未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决策与开发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五)产业化程度低
缺乏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渔业生产各环节(苗种、养殖、饲料、技术服务)、市场流通和加工等环节没能实现有效链接,产业链条没有形成。
四、优化我省水产品加工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海南省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我省水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方针,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管理手段,形成渔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岛外境外客商,尤其是台商和港商,投资海洋渔业,放开经营权限。
(三)推行渔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十科技十渔民”、“加工厂十渔(农)民”的联合开发模式,实施政府投资引导“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一批渔业企业跳出渔业谋发展,实行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四)充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优势,调整海洋渔业捕捞结构,实施科技兴渔战略
(l)充分利用我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我省拥有总面积高达5568平方千米的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这为我省海水养殖提供了宝贵资源财富。充分利用好这一水产资源、增加海洋渔业产量的最主要的对策:一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制定科学规划;二是提高滩涂和内浅海利用率和质量,增加海水养殖产量。
(2)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现水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移,使海洋水产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和“效益型”;开发和应用先进加工技术,提升水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含量,逐步实现渔业现代化;加大我省罗非鱼、对虾等基地建设和支持力度。建议加强水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自律管理制度;组织专业生产互助合作社,增强抗风险能力。
(3)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鼓励渔民造大船、赴外海,发展远洋捕捞,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保护增殖近海资源,实现海洋捕捞从近海向外海和远洋的转移。
为此,建议对造大船渔民给予财政(贴息)资金扶持、银行优惠贷款支持;对外海和远洋捕捞船给予柴油财政补贴。
(五)积极争取投资,加强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启动海洋与渔业服务中心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早日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改善我省海洋与渔业服务条件和水平。二是加快推热带水产养殖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建成水产养殖产业化示范基地,提高罗非鱼、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水平。三是加快中心和一级渔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完成琼海潭门、东方八所、昌江海尾3个在建渔港建设,争取动工建设临高新盈、儋州白马井两个中心渔港和文昌清澜、乐东岭头两个一级渔港,省渔业监察总队渔政码头开工建设。四是加快桂林洋海南(国家级)水产物流交易中心的建设。五是加快良种良苗场建设。建设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六是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争取完成第二批六个市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争取农业部立项建设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3个市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
(六)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成为引领海洋与渔业发展的动力
一是加快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抓紧组建成立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做好组建该院的调研工作,争取早日获得批准成立该机构,理顺机构性质、编制、经费等,整合现有科技力量。同时,抓紧做好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成立的跟踪工作。二是推进科研开发,实施《鱼类无公害养殖及新型深水网箱研制与示范》、《南海区主要海水养殖种类种质保存与评价技术》、《高产优质亲虾新品系选育专题》、《鞍带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中上层带鱼刺网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出适合我省渔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为渔业发展服务。三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面向广大渔民进行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把先进、成熟的渔业适用技术传授给渔民群众,使渔业科技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抓好农业部批准设立的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综合试验站建设,扩大水产科技110服务站的覆盖面,充分发挥龙头服务站的作用,利用现代水产科学技术,为渔民排忧解难,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七)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安全可靠的水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一是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开展全省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实施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进行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提高渔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二是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计划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罗非鱼加工企业、深水网箱鱼类加工企业进行贴息扶持,以带动罗非鱼和深水网箱鱼类加工出口。三是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调整水产品出口市场格局,组织养殖和加工企业参加国内外渔业会展,广泛接触客商,积极开拓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新兴国际市场,改变水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市场格局,力求水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四是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大力宣传、推介我省水产品,组织水产品加工企业到内陆省份召开水产品推介会、品尝会,扩大我省水产品知名度。同时与国内大型超市联络洽谈,争取我省水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国内超市的供应商,使我省水产品进商场、入超市。(作者系民建海南省委第三、第四届委员,民建海南省直机关支部主任,省国资委处长)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