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背景:各地“国五条”执行细则密集出笼。不过,有些地方的细则却很“粗陋”。南京细则刨除标题、前缀等文字,实质内容只有一句话:“2013年度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幅。”杭州细则全文连标点符号只有35个字。
新京报发表大文章:南京和杭州“国五条”细则,以简洁“微博体”的风格呈现,肯定不是为了“赶时髦”。两个城市几乎完全相同的细则内容,只有极其笼统的把年度价格控制目标,与可支配收入增幅相挂钩,而且没有具体操作内容。对最为关键的20%个税征收问题避而不谈,只能让民众对未来房价趋势无所适从。督促地方政府出台执行细则,本来是为了让各地结合自身情况,更好地贯彻“国五条”,防止一刀切式的调控,贻害市场正常运行。而“35字细则”只能让民众迷茫,攸关民众利益的房价,愈发雾里看花。就连当地今年的房价预期涨幅,到底会有多高都不得而知。还有,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房价涨幅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而且如果目标没能兑现,将如何问责?显然,“35字细则”,难以让民众看清这些问题。
评论:一个朋友最近看房,遇到一个地产公司的销售经理,后者对二手房20%个税征收的看法居然是“房子还会涨价20%”。问及原因,经理满不在乎地说“这就叫成本转嫁”。地产公司的人惯用忽悠大法,可不得不承认,这些年越早被忽悠买房的人越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房,相信“崩盘”的持币待购者则一次次失望。过往的房产调控屡屡被指“空调”,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有对策既有地产商的博弈,又有地方行政者打卖地财政的算盘,还有官商勾结引发的腐败。即便是号称史上最严的限购,在一些地方仍然留有放松的口子,地产商甚至明目张胆地将“本地不限购”作为推销广告。一些地方粗放式应对新一轮“国五条”,难保不是对调控持消极态度。问题的核心是,房价波动与干部考核并不挂钩,GDP和财税收入却与政绩息息相关,各种形式的福利房依然存在,更令一些干部免受高房价之苦,反享房子升值之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