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全球在强权政治左右下维持着动态平衡,世界多极化的说法值得质疑。
近二十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平安无事”,除局部冲突外不会发生大的战争。但是,外交干涉、政治同盟、经济制裁、资本攻击、颜色革命、武装颠覆等令人眼花缭乱,其综合影响并不小于一次世界大战。这些手段在诸如中东事务、北约东扩、东南亚金融危机、独联体成员国政变、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得出神入化并淋漓尽致。我们也常有台湾之痒和来自邻居的麻烦。 不同的手段却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实现强权政治的世界单极化,让别人永远矮半截。
在“推杯换盏”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氛围中,最有魔力的两个词是“资本”和“资源”。“资本”主要指金融资本、人才资本和产业资本,“资源”主要强调黑色资源(能源)和市场资源。
金融资本是强权政治的货币表现形式,是代替枪炮的战争武器;金融资本控制人才资本、盘剥产业资本、掠夺并占领全球“资源”;金融资本的强权属性注定目前的美元体系和欧元体系由并存走向对立。目前,逐渐强大的人民币体系也已经成为西方资本的靶子。
过去二十年的开放,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资源,建立了庞大的产业资本,国民经济有了粗放发展。我国进一步开放时,将面临上述多方面的风险,我们目前还缺乏对国家风险的深刻认识和科学防范。
闭关锁国是坐以待毙,但简单开放也无异于飞蛾投火。这时候,我愈觉邓公“摸着石头过河”的高屋建瓴,也更加深刻理解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发展史可简单分为前三十年的“自主模仿”和后二十年的“开放合作”。
谁都不能否定五十年来我国汽车人的功劳,谁都不能小看前三十年的民族志气,谁都不能低估后二十年的发展实绩。但仔细一看,我国汽车工业愈来愈“空芯化”,已几乎沦为外资的生产车间。我们并没有抓住发展的牛鼻子,只是建成了世界工厂。
在企业注册登记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都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主体,研发、制造、销售、品牌等环节是其全面且完整的业务范围和营业追求。法律上强调企业法人的完整责任与义务,也保护其完整权益,但在我国却被无理肢解和随意剥夺。
目前,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已变成了外资全球战略的中国支点,充当外资的八大″平台″:一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生产资质平台;二是外资非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推销平台;三是替外资承担投资风险的制造平台;四是外资享用中国廉价资源的平台;五是外资的政府公关和税收优惠平台;六是消灭中资品牌的平台;七是推广外资品牌的平台;八是承担外资品牌缺陷召回和质量索赔责任的平台。
而中资则甘当配角,大吃“青春饭”,陶醉于合资企业的就业贡献、利税收益和各种统计游戏中的虚名。无一例外地、豪迈大气地放弃了自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权益,而且认为理所当然且天经地义。同时,“长官”们则坐惯了万国牌汽车;习惯了剪彩庆典;看惯了宏伟的工厂;听惯了喜报和“再创新高”。真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种虚无繁荣好比皇帝新衣,本应荒唐可笑,但我们却堂而皇之,“忐忑而安”。殊不知,中国市场资源“青春”之后,我们的汽车工业该如何“下场”。对一个国家而言,没有支柱产业的自主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安全,没有国民经济的安全就没有主权的完整独立。
近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并没有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自主”的战略方针。市场没能换来技术;股比没能控制局势;发挥比较优势却消灭了我们自己。
如果说这是因为我们当初的“无奈”,但愿不要认定这是我们无奈的“将来”。应该说这是中外双方“强弱”谈判的结果,也该说这是同胞兄弟“内讧”的结局。
我始终认为,“开放”不等于放开,“自主”不等于自闭。极端的国际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都会导致家破国亡。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努力在WTO中自主,而非在WTO中自灭,才是我们“开放合作”的初衷。
(作者为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海企联、海企协执行会长)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