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管你乐意还是不乐意,赞成还是不赞成,以松绑限贷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市场救市政策第二波已经开始了。
近日,有关“四大行”放开限贷的传闻持续发酵,虽然弥漫在坊间的限贷松绑消息一时虚实难辨,但笔者以为,只要中国经济宏观层面没有实质性改善,只要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仍是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拖累因素,那么,房市限贷松绑就是迟早的事。
如同救市第一波限购松绑一样,虽然刚开始总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扭扭捏捏的味道,但综合来看,限贷松绑是大势所趋,只不过会根据市场状况逐步、渐次推进。
到目前为止,46个限购城市中,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亚五地外,其余40个城市已经取消限购,现在限贷又开始悄然松绑,其呵护市场的政策意图非常明显。对此做法,笔者一直是不太赞成的。笔者曾多次撰文强调,住房不是普通商品,更不是投资品,而是带有民生属性的准公共品,我们不能老从呵护市场和促进增长的角度去看待楼市,而应该从促进社会福利和保障民生的角度去看待它。
经济过热时,我们担心楼市泡沫破裂,限贷、限购等措施一环紧扣一环,而楼市一旦开始调整,救市措施就接二连三出台,挤泡沫和保民生很快被抛到了脑后。从2003年到现在,十几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多的是在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控房价保民生已经沦为了保增长下的附属品。简单的规律就是,C PI走高,房地产调控就严,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而经济一旦下行,房地产调控就放松甚至开始救市,结果就是房价可能再次反弹。房价一轮一轮地跳跃式上涨而不经过像样的调整,不但会累积金融泡沫风险,更重要的是会掐掉中低收入普通百姓拥有自己的住房踏实过美好日子的梦想。
保民生本来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常规性政策,但我们总是在保增长的挟持下,把房地产调控政策演化为相机抉择的临时性经济调控政策。在德国,炒房或者擅自提高房租价格都是犯罪的,最高可判处3年徒刑,我们可能觉得无法理解,为什么?因为德国政府并不是简单地把房地产视为经济支柱产业,而是将其作为社会福利机制的重要一环。
反对归反对,但笔者也认为救市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背后的经济逻辑还没有实质性改变。一是房地产目前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症短期内难以去除;三是目前地方政府的保增长压力仍然很大;四是房地产崩盘可能会引发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各级政府谁也不敢马虎。
笔者一直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取决于供求关系。最近两年多来 ,全 国 商 品 房 待 售 面 积 增 幅 达86.4%。如此多的库存,再加上消费者对今后市场预期的看淡,房地产商要过点苦日子是肯定的。
只是笔者预计,鉴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明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经济增速继续下探触及中国的底线(就业失稳、财政收入剧减或系统性风险苗头显露),则救市政策的第三波可能还会来临。篮子里的选项有:降低房贷利率、取消二手房交易税(特别是20%的个人所得税),甚至出台购房退契税、购房带落户、购房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等政策。
(作者系经济学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