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国有368个县级市、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在成百上千的县域经济中,谁又是中国县城一哥?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广东,可当看了《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才知道什么是:
“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
这么说吧,这个县级市的GDP是西藏全区GDP的2.234倍,相当于湖北全省GDP的9.78%,占到了江苏省GDP的4.14%。
这个县级市,就是昆山。
这里流传这样一个说法:
穷的才进城打工,有钱人都待在乡下。
甚至很多年前还有这样一个梗:
在昆山,一个农村家庭如果年收入少于20万,是要被划入低保户,要被迫领低保的。
当时可把国际援助农村的扶贫中外专家给吓坏了。
说归说,闹归闹,但昆山有钱是真的。
人均GDP约25万。
对此只想说一声:
身在大城市的我,只想去昆山当农民。
可要是认为昆山,只是有钱的话,那你根本不懂这座全国最有文气的水乡之城。
昆山,是苏州管辖下的县级市,往东紧挨着上海,自古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昆山没有山,有的只是“江湖”。
41座湖泊,2815条河流、2800公里的河道、让昆山变成点状与线条相结合的水墨画,大名鼎鼎的阳澄湖,就是其中之一。
水墨画之中,记载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之一:
关于水稻品种的文献,仅宋代文献中,昆山和常熟一带就占到了八成以上。
水墨画之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桥,昆山当地素有: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说法。
昆山,是东方威尼斯,更是中国第一水乡。昆山别称是:鹿城。
这里有很多地方都叫鹿城,鹿城幼儿园、鹿城花园、鹿城村镇银行等等。
可要说最具代表的,莫过于长江中路和创业路的交叉口,那一只腾飞的鹿
——昆山鹿城的象征。至今有一千五百年了。
深厚的历史必定会孕育出璀璨的文化,昆山也不例外。
名声在外的“昆山三贤”:归有光、顾炎武、朱用纯。
成为昆山人文气息的代言人。
虽然到了今天,提及昆山,很多人想到的不外乎是“中国最有钱的县级市、多年领跑全国县域经济、以及富商沈万三在这发迹”之类的印象。
可很少人知道,在四五百年前,这里曾诞生过那么多的状元进士,这里曾是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地方之一。
其实,昆山不为人知的还有很多——比如昆曲。
大家都听说过昆曲,可不少人都以为昆曲是云南昆明的,但不知道还有一个昆山。
昆山,才是昆曲的发源地。
实际上,很多学京剧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先学一下昆曲。
在电影《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唱的《思凡》、《牡丹亭》都是昆曲名曲。
京剧大师梅兰芳,生前拍的最后一部戏曲电影,就是昆剧《游园惊梦》。
昆曲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昆山这座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刮起改革开放的大风。
深圳,成了各个城市发展的范本。
1984年,昆山新任县长吴克铨去深圳蛇口参观学习,归来后,他立志要把昆山也做成那样。
可当时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昆山,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已,怎么排都不可能会排到它。
但是昆山人没放弃,他们到处扬言,说昆山要建立“工业小区”,跟深圳的一个样。
为了招商引资,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差点给人跪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态度诚恳且有超前意识的昆山,引起了外商的关注。
外商来了才发现上当了,这昆山,一穷二白,别说建厂了,就连一条宽敞的道路都没有,到处都是泥洼纵横的农田,制成的商品怎么运输呢?
外商只是不痛不痒说了句:
“如果能在三个月内把路修好了,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昆山人上心了,为了昆山的发展,他们勒紧裤腰带,在几个月内,硬生生修出了一条水泥路,那可是80年代啊,要知道80年代的中国,高速公路上还是自行车。
能修水泥路的县城昆山,一下子让外商心服口服,就这样,昆山引进了外资企业。
就这样低头闷声干了好些年后,1992年,昆山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昆山跟其他城市的开发区不同,后者因为政策而发展起来,而昆山是先自己发展起来,实打实把工业区搞起来,才得到政策支持。
就这份毅力,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
时至今日,我们对昆山只有“有钱”的印象,但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昆山的有钱,却看不到它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
有钱,只是昆山的保护色。
昆山的富裕,都是好几代人勤劳致富的结果。
对于昆山人来说,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不能闲着。
而且昆山人的家庭观念很重,这种观念不是北方的大家族,而是最小的家庭单位:
只有夫妻加孩子,而兄弟姐妹都是外人。
男人女人都有强烈的家庭观,一下班都赶着回家,做饭洗衣,一起打扫卫生。
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有高铁,有地铁,有高架桥,实在让人羡慕。
也许昆山富裕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它的低调,它的勤劳,更在于它的家庭观:
先顾小家,有了小家,才有大家。 |
|
| |
|
| |
|
|
|